打造農業交易服務平臺 引領農資產品流通新常態 ——由國農控股與廣交所聯合運營的“中國農業交易平臺”1月28日正式開市
發布時間:2015-01-30
本網訊 1月28日,國農控股有限公司與廣州商品交易所以業態合作形式共同打造的中國農業交易平臺在廣州交易所集團交易大樓舉行上線儀式,首批上線交易的品種為化肥,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中農控股有限公司、云天化等知名廠商、七個農業大省的省級農資公司等行業巨頭均派出高層出席儀式。截至當天15時45分,農業交易平臺的化肥產品成交量超過10萬 噸,交易額近2億元。
國農控股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發展方向包括農村金融、涉農交易、城鎮化建設規劃整合管理及高科技信息化等,公司全方位配合國家大力發展大農業及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方向。自2013年11月,百豪(香港)有限公司入股國農控股以來,為全面推進涉農全產業鏈的發展戰略,國農控股與廣州商品交易所于2014年上半年就達成聯合運營中國農業交易平臺的框架協議。該平臺將整合全國各地供銷合作社的網點體系和國農控股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資源,按照“供銷合作社+移動互聯網+現貨交易所+供應鏈金融”的交易合作模式,組織開展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和農村土地流轉三大品類的現貨交易。在眾多農業生產資料產品中,化肥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元素,在糧食生產成本中,化肥的支出占逾兩成,僅低于人工成本與土地費用。近二十年來,中國對化肥的需求非常龐大,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在201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已達約6,000萬噸,并按年遞增。且化肥具有標準化程度高的特點。因此,中國農業交易平臺選擇化肥作為首批上市品種,有效地匯集國內的大型化肥交易商,并通過在線交易解決現時化肥行業的地域性局限問題。同時,農業交易平臺配備完善的倉儲及物流系統,能夠幫助企業減少物流與倉儲成本,其公開透明的交易信息,則有助于交易商了解市場行情,更好地安排采購計劃,從而進一步穩定農資產品市場價格。此外,農業交易平臺將提供企業融資及保險業務,有助涉農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的問題。
廣州商品交易所是一家設立于廣州的通過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審查驗收的國有控股的綜合類現貨交易所。自成立以來,廣商所一直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創新商業模式”的宗旨,按照“交易平臺+渠道商+供應鏈金融+倉儲物流配送體系+交易商”的商業模式,推動部分批發市場交易所化,將傳統的 “現貨、現金、現場”貿易方式升級為“線上交易、線下交割、實時結算”的現代交易方式,促進“鋪位經濟”向“席位經濟”、“傳統經銷商”向“現代交易商”的轉變。截至2014年底,廣商所已啟動了有色金屬、大宗商品采購、珠寶玉石、特別監管交易、種子交易等多個交易平臺。中國農業交易平臺的設立,將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4D多維應用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傳統的供銷合作社網點體系,開創農業產品交易的新時代。
集合了“現代信息技術”、“供銷社網點體系”、“現貨交易所”等多重元素于一體的農業交易平臺,有望在新一輪的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中做出貢獻。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汪洋副總理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60周年大會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繼續辦好供銷合作社,發揮其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希望供銷合作社在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服務農民生產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中國農業交易平臺將努力打造新形勢下農業流通領域的“雙引擎”:一方面要盤活原有的存量流通網點,改造升級傳統引擎;另一方面完善和拓展交易平臺的增量流通體系,培育打造新引擎。通過建立農業第三方交易公共服務平臺,能夠整合各級供銷社的網點資源,聚合平臺交易各方的優勢服務,融合涉農全產業鏈的戰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