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訂政策引導肥料施用,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發布時間:2020-01-27
對于減少化肥使用一直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實際解決中難免會流于空談,難以奏效。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鄧立佳提出提案,建議國家從土地、稅收等政策方面放大招。
作為一名生態環境工作者,鄧立佳笑稱自己履行委員職責是“三句話不離本行”。繼在去年的省政協全會上提出實行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的提案之后,今年參會,他將提案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業化肥使用,建議制訂政策引導肥料施用,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不可懈怠的責任。近10年來,湖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其中,稻谷產量全國居一,油菜籽產量全國第三,煙葉產量全國第四,茶葉產量全國第五,蔬菜、棉花產量全國第六?;室蚱浞市Э?,施用簡單,對農作物增產效果明顯等優點,被農民廣泛使用,為糧食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化肥的過度使用已經成為問題。根據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調查顯示,我省化肥實物用量達754.2萬噸,折純量為252.87萬噸,畝均施用化肥量偏高。由于我省農業還處于欠發達水平,化肥利用率長期低位徘徊,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區氮、鉀肥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以上。
鄧立佳說,化肥過量和不合理施用對環境的影響與水變黑、天變灰這樣肉眼可見的污染相比,有著一定的隱蔽性和滯后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劇土壤酸化,與上世紀80年代比較,我省耕地土壤平均pH值由6.5下降到6.0,平均下降0.5個pH值單位,土壤酸化又造成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富集和金屬離子活性的增強,易導致農作物重金屬超標;二是破壞耕地土壤結構,由于有機肥與無機肥之間、氮磷鉀肥之間的施用比例長期失衡,導致土壤板結,嚴重的會喪失農業種植價值;三是加劇環境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地下水超標、農村黑臭水體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種植業總氮、總磷排放分別占農業源氮、磷排放總量的43.0%和22.5%,其中肥料的流失是種植業氮磷排放主要原因。
“過去有句老話說得好,‘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鄧立佳說,千百年來,廣大勞動人民通過農業生產經驗總結,采用農家肥為作物提供養分,獲取糧食豐收。改革開放前,我省廣大農村地區基本一家一戶都有糞桶,收集人、畜糞尿,房前屋后都有專門堆漚剩菜剩飯等有機廢棄物的土坑,將大家通常認為的“廢物”和“垃圾”制作成農家肥;大多數農田一年還會種上一季綠肥作物,通過多種方式為農作物提供多種養分,改良土壤性質。這種資源利用、種養結合的方式,構建了良好的生態循環鏈條,廣大農村山青水綠,農產品瓜甜菜香。
而近數十年來,由于長期盲目、過量、低效施用化肥,有機肥施用嚴重不足,給生態環境帶來雙重負面影響:一方面,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不再做成有機肥,其處置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未經處理的部分進入環境,其總氮和總磷排放分別占到農業源氮磷排放總量的50%和70%;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使用化學肥料,但利用率不高,又造成農業化肥面源污染。
鄧立佳認為,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下,解決化肥濫用對生態環境帶來污染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他建議:
恢復和發展綠肥。通過免費提供綠肥種子和機耕服務,開展技術培訓,建立示范樣板等方式,積極推廣和發展綠肥。特別是在我省冬閑田、作物岔口間隙中低產耕地等地區合理種植綠肥,是緩解我省耕地資源硬約束的重要措施,并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環境質量、防止水土流失。
引導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積極探索有機養分資源利用的有效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制造農家肥,施用商品有機肥;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快速腐熟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推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推動畜禽糞污就地就近還田利用,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引導農業從過分依賴化肥到以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在減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時還能培肥地力,實現減量增效。
改進施肥技術。改施酸性肥料為堿性肥料,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推進化肥機械深施、機械追肥、種肥同播等技術,結合高效節水灌溉,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技術,合理確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廣分期施肥技術。
鄧立佳特別強調,關鍵的是要加強政策引導,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對就近從事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生產商品有機肥和從事其他商品肥料生產的企業出臺相應的土地供應優惠政策。對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和生物有機肥的法人免征增值稅;禁止向肥料企業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切實減輕企業負責。
同時,還制定了相關政策,提高使用化肥成本。大幅減少化肥使用。
(來源:湘聲報-湖南政協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