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需要自省
發布時間:2015-04-19
“中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遭遇瓶頸。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近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這樣表示。這是農業部發出的聲音,在表明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之下,也表達了政府對于農業現實的自省。
當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在農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現象甚至普遍存在,頻頻曝出的水污染、土壤污染、鎘大米等新聞觸目驚心。專家指出,我國土壤、水體污染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日益加劇,一方面是由于工礦業和城鄉生活污染向農業轉移排放,導致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也由于化肥、農藥長期不合理且過量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
近年來,中國化肥、農藥用量日趨攀升,生產和使用量都成為世界第一。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20%。“農資利用率”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同時被浪費的化肥和農藥成為農業污染的“肇事者”。
專家認為,在工業廢棄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污染之外,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會導致土壤中養分、重金屬以及有毒有機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例如,化肥的過量使用會造成土壤的酸化,進而會誘發土壤重金屬離子活性的提高。數據顯示,土壤pH值每下降一個單位,重金屬鎘的活性就會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難病癥的患病風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居民長期飲用受鎘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鎘稻米,致使鎘在體內蓄積而造成腎損害,患上骨痛病,成為當時震驚全球的公害事件。
近日,農業部下發《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充分發揮農業生態服務功能,把農業建設成為美麗中國的“生態屏障”。今后,我國將圍繞節水農業、化肥農藥使用規模控制、養殖污染防治、解決農田殘膜污染、秸稈資源化利用、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等六方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確保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即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化肥、農藥使用實現零增長,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發展現代農業,生態環保是底線,農資行業正在進入“零增長”時代。專家表示,無論從理論、實踐還是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完全可以做到化肥農藥減量而糧食不減產。通過技術創新以及科學施肥,完全可以把化肥量減下來。另外,如果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無論對培肥土壤地力還是農業環境保護,還是實現穩產高產、提升農產品品質,都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
在中國向現代農業進軍的道路上,我們正在面臨發展方式的大考,政府已經自省并開始行動,身處農業舞臺中央的農資人更應該保持清醒,堅定擔當。
(來源:中國農資)